蒙古族對哈達視為最圣潔、最崇高、最吉祥之物。一般在新年初一時向佛祖叩拜之時使用,晚輩向長輩問候拜見時使用;轶凵舷蜃鹳F的賓客獻哈達,表示以最崇高的禮節歡迎。家里來了尊貴的客人,在喝酒之先,主人向客人敬獻哈達,表示尊重,F在政府部門為迎接遠方最尊貴的客人時也使用這一禮節。農村民間普遍使用的哈達,多是一尺見方白布或藍色緞子疊成三角形的哈達。舊時則用五尺或七尺長絲綢,折成五寸見寬的美酒,唱起祝酒歌以助興。這種傳統的敬賓禮俗仍沿用至今。
袁枚《隨園食單》里“戒縱酒”篇所言:“所謂惟酒是務,焉知其味,前治味之道掃地矣!敝活櫼晃逗染,妄對精心烹制的美味,袁才子主張邊品嘗美味邊喝酒,或先嘗過菜品再放開量喝!熬七^三巡,菜過五味”,飲酒斟過了三遍,各味菜肴已然嘗過,品酒更品菜,多么愜意!尋常百姓喝酒,酒類品種、地域習俗不同,對酒菜的選擇各有千秋。
京城的“老北京”喝二鍋頭,須是56度的,豬耳朵、花生米、蔥芯拌豆腐絲各一盤,齊了,那是最佳、最愛的下酒物。當然,北京不少知名店鋪的各類鹵、熏醬貨也很受人青睞。
滬上人家多喝老酒,亦即紹興酒,熏魚、糖醋小排、糟雞,還有素火腿、素鴨等最是得意的下酒菜。
江浙一帶,南京人白干、紹酒皆可用,鹽水鴨、鹽水鴨肫、熏魚、炸臭豆腐干等必不可少。
蘇杭、無錫多飲紹興黃酒,糖醋排骨、肴肉、醉雞、醬鴨、油燜蝦、腌筍干、黃泥螺,加之陸稿薦、采芝齋、稻香村等百年字號多種品類的鹵醬制品,酒菜可謂極大豐富。紹興的咸亨酒店因魯迅先生的《孔乙己》而得名,于今做成了大買賣,茴香豆、毛豆、鹽水花生、青魚干、醉雞、臭豆腐早已成為招牌酒菜。
天津百姓最愛白干,度數越高越帶勁。中華老字號天寶樓的醬肉、醬肘子、粉腸、小肚兒、大臘腸、燒雞、乳鴿,月盛齋的醬牛肉、腱子肉、牛蹄筋,冠生園的雞腿、雞翅、雞爪、雞脖和鹵豆腐干……無不受酒友們的光顧。而一包醬雜樣、大果仁、芽烏豆、炸素丸子,搭配很是得當,也是盡下白酒的好搭檔。我覺得這并非窮喝,像″老北京″的豬耳朵幾樣菜一樣,是從多種選擇的實踐中優選出的最適宜下酒的美味。
津城愛酒的人,還愛在家里動手做涼拌菜,且多彩多姿。拌粉皮、拌菜心、拌黃瓜、拌菠菜、拌西紅柿、拌豆角、拌蘿卜、拌豆腐、拌豆腐絲、拌蜇頭蜇皮、拌麻蛤、拌肚絲、拌腰花、拌白肉……都是下酒的好菜。至于熱炒酒菜肴,家家戶戶各有千秋,天津的家庭主婦們更是配置得很到位。
喝酒喝的是菜,酒類有別,菜亦有異。無須多說,愛酒常飲者各有其好,酒菜也會安排得當。反之,有的人習慣于先想到吃什么菜,再選擇飲何類酒。顯然,他是會飲、善飲的。